切换地区 [ 四川 ] 欢迎访问祥芸官方网站!
184 8200 1949成都购公墓     拼团享低价

行业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>购墓资讯>行业动态

大朗福满园立秋丨风吹一片叶 万物已惊秋

时间:2022-08-07   访问量:1964

每年8月7~9日,太阳位于黄经135°时是立秋节气,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。“立”是开始的意思,“秋”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。立秋表示暑去凉来,秋天开始之意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秋,揫也。物于此而揫敛也。”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秋高气爽的天气将要来临,也预示着草木结果孕籽,收获季节到了。俗话说:“立秋三日,寸草结籽。”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,晚稻移栽,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。ENTERTITLE

由于我国地域辽阔,各地气候都有差别,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,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,气温仍酷热,因而我们也称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为“长夏”。民谚有“早立秋凉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的说法,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,则天气凉爽;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,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。

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,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。二候白露生

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。

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。

在我国,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,也是重要的岁时节日。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,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。据记载,宋时立秋这天,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“立秋”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“秋来了。”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在民间还流传着“贴秋膘”“啃秋”等习俗。

立秋节,也称七月节,时间在公历8月7日或8日。在周代,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,到西郊迎秋,并举行祭祀仪式(见《礼记·月令》)。汉代仍承此俗。到了唐代,每逢立秋日,也祭祀五帝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》载:“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。”宋代,立秋之日,男女都戴楸叶,以应时序。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,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(见《临安岁时记》)。清代在立秋节这天,悬秤称人,和立夏日所称之数相比,以验夏中之肥瘦。

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,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。其目的是交易生产工具、变卖牲口、交换粮食,以及生活用品等。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、跑马、耍猴等文娱节目助兴。

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夏季炎热,没什么胃口,饭食清淡简单。立秋后天气开始凉爽,想吃点好的补充营养,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: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,炖肉、烤肉、红烧肉等,“以肉贴膘”。

“啃秋”也称为“咬秋”。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,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。晒秋ENTERTITLE

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。在湖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。
立秋养生

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。但立秋仍处于中伏,天气依然炎热。在气候转变的关键时期,养生尤为重要。因此立秋后养生,凡精神情志、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养“收”为原则。


立秋穿衣注意“春捂秋冻”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的养生保健谚语。秋季穿衣要顺应“阴津内蓄,阳气内收”的需要,适当地冻一冻。“秋冻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“遇冷不穿衣”,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,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。


立秋饮食宜少辛多酸秋季燥气上升,易伤津液,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,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,可通过多吃蔬菜、水果来降暑祛热,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,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,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。


立秋后起居宜早卧早起因为“早卧”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,“早起”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,防止收敛太多。秋季适当早起,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,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作用。一般来说,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,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。


立秋后适量运动忌大汗入秋后,人体顺应四时变化,阳经阳气都逐渐收敛内养,身体的柔韧性和四肢的伸展度都不如夏季,秋季容易出现秋乏等现象,所以秋季运动不宜太激烈,最好慢慢地增加运动量,避免大量消耗氧气,切忌大汗淋漓,最好的锻炼效果就是感觉轻松舒服。锻炼的同时,要注意补充水分。

相关信息

最新资讯